曾经的美国,仿佛世界的“遥控器”,按一按,全球都要跟着转。可现在,这个遥控器似乎失灵了。特朗普高举关税大棒,想让美国再次伟大,结果却是让美国在全球贸易的牌桌上变成了“孤家寡人”。市场、技术、规则,曾经的优势,为何在他手中越玩越薄?世界贸易的棋局里,美国还能稳坐“头把交椅”吗?看似强硬的策略,背后有没有让美国自己掉入“坑里”的隐忧?
“大棒政策”下的美国失落
特朗普最擅长的就是“砸场子”:挥舞关税武器,威胁贸易伙伴,试图用市场准入当筹码,换取更有利的规则。他的逻辑是简单粗暴的,“美国市场够大,你们都得听我的。”可现实有点打脸——退出TPP、挥刀东南亚、围堵中国,美国的影响力却在一点点缩水。金融时报的分析一针见血:“这完全是大棒,没有胡萝卜。”
美国曾靠马歇尔计划、科技输出、资本流动成为全球贸易体系的老大,但这种优势正被中国等新兴力量逐步侵蚀。太阳能、电池、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,美国补贴、征税两头抓,想扶持本土企业,却总是“力不从心”。中国的绿色科技出口份额已超五成,美国反倒被高关税锁死了进口,结果是“想追又追不上,想挡又挡不住”。
更扎心的是,美国的“市场诱饵”也不灵了。拜登试图用“印太经济框架”重建影响力,却被批评为“只有要求,没有实惠”。贸易伙伴们心里明白,和美国做生意,风险、成本越来越高,承诺越来越不靠谱。
技术与规则的霸权,正在失色
美国曾经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引擎,标准的制定者。可现在,半导体、清洁能源、汽车技术等领域,中国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追赶甚至反超。美国一边限制中国企业的技术获取,一边自己对绿色科技投资又跟不上,反而让自己掉了队。
太阳能市场就是最现实的例子。美国对中国和东南亚的光伏产品征收天价关税,试图“保住”国内产业,结果呢?国内制造成本上升,市场供应紧张,消费者和企业都叫苦。想推动新能源转型,却被自己的政策绊住了脚。
汽车市场同样尴尬。美国本土车企还沉迷于大排量皮卡,电动车产业技术含量、价格竞争力都不如中国,出口更是无从谈起。欧洲、东南亚都在引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,美国却越来越“自给自足”,背后其实是“被动防守”,而不是主动创新。
“不可或缺”的神话,正在破灭
奥巴马时代还有“不可或缺国家”的自信,到了特朗普和后续政府,这种优越感正被现实不断冲刷。美国的全球贸易份额下降,市场吸引力减弱,谈判桌上的王牌变得越来越少。用高关税威胁,早已不是万能钥匙。
世界在变,美国在变。中国、欧盟、印度等经济体纷纷强化自身产业链,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。全球供应链更多元,规则制定权也在分散。美国一味“自保”,只会让自己在新一轮科技和贸易竞争中变成“局外人”。
特朗普让美国走上了贸易孤立主义的快车道,但这条路的终点,很可能不是“美国再伟大”,而是“美国边缘化”。
网友热评
“美国现在就是典型的‘既要又要还要’,想独占市场红利,又不想让别人成长,结果反而被反噬了。”“以前大家都要看美国脸色,现在谁还把美国当‘老大’?中国、欧盟都在自己玩自己的,美国越来越像那个被冷落的‘前任’。”“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很硬气,实际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。中国的新能源、欧洲的汽车,还有东南亚的制造业,哪个不是被美国的‘大棒’打出来的?”
“美国产业空心化,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。靠补贴和保护主义,只能让本土企业更‘懒’,创新能力反而会被拖垮。”“说美国‘不可或缺’,那是以前。现在全球化分工越来越细,谁也不是不可替代,美国也一样。”“特朗普退群退协定,短期看是讨好选民,长期看就是自断手脚。美国自己的盟友都开始绕着它走了。”“美国想靠市场准入威胁别人,但现在大家都在找‘备胎’,没有人会把鸡蛋全放在美国篮子里。”“高关税伤害最大的还是美国消费者和企业,本来可以用便宜好货,现在只能买贵又落后的东西。”“中国新能源产业能崛起,就是因为美国‘逼’出来的。贸易战打到美国反而成了‘孤独的巨人’。”“拜登政府想修复关系,可一边拿补贴一边打关税,哪个伙伴会真的信任美国?合作不是单方面施压就能成的。”“美国对技术封锁中国,结果中国自己搞研发,反而进步更快。美国真应该反思下,自己的战略是不是走偏了。”“现在的美国像个‘吃老本’的富二代,不思进取,还老想着用规则限制别人,迟早会被反超。”“世界不会等美国‘自我修复’。谁能引领新技术,谁就能主导新规则。美国要想回到巅峰,靠关税和威胁根本没用。”“美国还想着用‘大棒’吓唬别人,可惜现在大家都练出‘抗打击能力’了,谁还怕?”“特朗普是推手,但美国失去‘不可或缺’地位是趋势。未来的世界,谁能抓住创新和合作,谁才是真正的赢家。”
- 她是奥运冠军,退役移居美国,3个孩子3个爹,如今频繁回国为哪般2025-10-11
